close

貓咪.jpg

 

雖然中年女性的心理危機很嚴重,但退休後中年男性對自我認定感到混淆的情況更是非同小可。對韓國男人來說,沒有什麼事情比光鮮亮麗的名片消失還可怕。人都希望其他人認識自己,因為那是權力的象徵。當對方好像不認識自己時,就會趕快遞上名片(因為羞於親口把自己吹捧得很厲害)。

 

高齡化社會的根本問題不是「退休金」,而是退休後的 「自我認定」(identity)。失去了證明自身存在於社會的方法後,剩下的三十多年是令人惶恐不安的。原本,不安是未來還不確定的年輕人常有的感受,經驗豐富的老人則負責撫慰憂心的年輕人,這樣社會才能健康和均衡發展。然而現在,不知道要怎麼度過幾十年的「年輕老人」越來越多了。

 

所以,問題就在於不安使人看世界的眼界變窄。以樹木和樹林來比喻的話,不安讓人只看見樹木,看不到樹林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托瑞‧希金斯(Tori Higgins,1946~)將人類行為動機分成兩種,一種是趨利的「接近動機」,另一種則是避害的「迴避動機」。

 

用正面角度看待世界的接近動機會讓「整體知覺」(樹林)活躍,相反地,以負面角度看世界,想要逃離的迴避動機則會促進專注於某部分的「部分知覺」(樹木)。希金斯及其同事發現,不安會讓部分知覺增強,幸福則會強化整體知覺。

 

原本老人可以憑藉智慧看到樹林,也就是整體。視力和記憶力越退化,能觀察整體脈絡的智慧越是增長,這是老人學 (gerontology)一貫的研究結果。然而,隨著平均壽命延長,飽受自我認定危機所苦的「年輕老人」越來越多,可以看到整體、提示社會發展方向的慧眼消失了。擔憂的年輕人看樹,不安的年輕老人也看樹,再也沒人從大格局眺望未來。

 

如今,進步與保守的對立再也不只是意識形態的對立,更是不安世代之間的對立。因此,每次選舉時,刺激各個世代的民粹主義就開始盛行。不安的年輕老人以保守之名和新世代對立;希望各位不要一聽到我這樣的主張就不高興。老是發脾氣,這也是不安造成的。

 

關於退休後迎來的新生活,我們必須非常認真地看待,不能一輩子固定領那麼一丁點退休金,消極地老去。以平均壽命五十歲時代的價值觀活在一百歲時代,大家都是這樣辛苦。強迫活一百歲的年輕世代接受平均壽命五十歲的世代的價值,只會讓人變得更不安。當我們擁有以一顆溫暖的心去看樹林的智慧,個人和國家都會變得更和諧。

 

 

 

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

▼▼▼

單封面_強烈的孤獨.jpg

 

 

 
《偶爾也需要強烈的孤獨》
博客來: https://goo.gl/BF5p42
金石堂:https://goo.gl/E1J1Gb
誠品: https://goo.gl/jNKHPy
TAAZEhttps://goo.gl/fYU810
  

arrow
arrow

    sany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